Pricing
Sign Up
Video preload image for 冠状入路 (Cadaver)
jkl keys enabled
Keyboard Shortcuts:
J - Slow down playback
K - Pause
L - Accelerate playback
  • 标题
  • 1. 简介
  • 2. 手术方法
  • 3. 切口
  • 4. 钝性解剖以抬起皮瓣
  • 5. 颅周切口
  • 6. 颅周下钝性夹层
  • 7. 颞筋膜切口的浅层
  • 8. 钝部夹层至颞浅筋膜
  • 9. 右侧切开和解剖
  • 10. 颧弓夹层
  • 11. 软骨和骨鼻支撑交界处解剖
  • 12. 右眼眶夹层
  • 13. 关于关闭的讨论

冠状入路 (Cadaver)

15073 views

Main Text

对于面部创伤的治疗,例如额窦骨折、眼眶骨折或颧骨骨折,使用冠状或双颞叶入路。该方法也可用于颞浅动脉活检。这种方法暴露了前颅穹窿、前额以及面部骨骼的上部和中部区域,包括颧弓。它以最小的并发症和美容上可接受的隐藏疤痕进入这些区域。骨膜下或帽状骨下平面通常用于冠状皮瓣解剖。在这里,我们演示了在尸体中暴露上面部或中面部骨骼的冠状动脉方法。

颌面部损伤;重建手术;骨折开放性复位。

面部上部或中部骨骼的颌面骨折发生在钝挫伤和穿透伤中。这些损伤会导致严重的面部畸形,导致美学受损和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脑脊液漏。为了恢复此类骨折,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很重要,因为通路范围、面部重要结构的发病风险以及手术疤痕的美观会影响病例的整体成功率。2,3

冠状或双颞叶入路是一种出色的手术技术,可以充分暴露面部上部和中部骨骼。它允许正确进入前颅穹窿、前额以及面部骨骼的上部和中部区域,包括颧弓4。 这种方法还使用放置在发际线内的切口,可以隐藏手术疤痕以获得可接受的美学效果。3、5、6

在这个演示中,使用的尸体没有面部创伤。代表需要这种技术的典型人的示例患者场景将用于以下 HPI、检查和讨论。

一名 52 岁男性,既往史无贡献,因遭受复杂的面部创伤和肢体损伤而就诊为急诊科创伤警报。根据患者和提供者的详细信息,他跌倒时正在大约 20 英尺高的梯子上修剪树枝。他否认有任何意识丧失。撞击后,他拨打了 911,当时他注意到右眼短暂失明,几分钟后又恢复了。在该领域,他的 Glascow 昏迷评分保持 15 分,血流动力学稳定。他被戴上颈托,并被送往医院进行完整的创伤调查和管理。他剩余的创伤负担包括左 (L) 肱骨近端骨折、L 4-6 肋骨骨折和可能与筛状骨折相关的脑积气。在询问时,他认可疼痛、轻度视力模糊、鼻呼吸困难和咬合不正。他否认复视、牙关紧闭、鼻呼吸困难或面部活动困难。

体格检查显示额骨中部凹陷。右侧眶周有眶周瘀伤和水肿,颧骨隆起变平。鼻额交界处的面部宽度增加。注意到明显的软/硬组织鼻畸形,伴有偏斜和对粉碎骨碎片的深撕裂伤探查。此外,观察到从 NF 交界处延伸到右侧 (R) 侧鼻和脸颊的深中面部撕裂伤,没有活动性出血的证据。在 R 上触诊时,中面部不稳定。闭塞通过检查似乎正常,但据报道因患者而异。双侧颅神经 (CN) V1/2/3 分布的感觉完整。R 上颊/颧 CN VII 功能降低。眼部检查以 R 眶周肿胀、水肿和瘀斑为显著特征。中央和外围视野的肉眼视力完整,R 瞳孔固定 ~6 mm,左 (L) 瞳孔 3 mm 反应性。眼外运动完整 (EOMI)。L 或 R 上没有眼球内或眼球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影像学检查不可用;然而,面部平扫 CT 扫描是此类患者典型检查的一部分。CT 上通常需要冠状入路的骨折包括额窦骨折、鼻眶筛骨隔室骨折、眼眶上部骨折、颧弓骨折和颞下颌关节 (TMJ)。 

对于这种情况,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案,因为闭合复位不是治疗这些面部骨折的选择。

进行骨折切开复位和内固定以恢复面部骨骼的形状和功能。

这种技术的相对禁忌症是秃顶或强烈的男性型秃发家族史,因为术后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疤痕。但是,切口也可以放置在更靠后的位置以避免此类并发症。5,7

所介绍的案例展示了冠状入路作为手术进入上中面部骨骼的通路,用于治疗面部骨折、颅面重建和肿瘤切除。6 这项技术值得注意,因为它允许外科医生直接观察多处面部骨折,同时允许在发际线内出现隐藏的美容疤痕。如果作正确,与夹层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最低。6

1907 年,两位神经外科医生 Hartley 和 Kenyon 首次描述了这种技术,作为一种进入前颅骨的方法。后来,颌面外科医生 Tessier 将初始通路扩展到包括面部骨骼的上部和外侧区域,从而将目前的解剖引入外科界。3

多年来,这项技术的发展涉及初始切口和解剖范围的变化。传统上,经典的冠状切口在设计上呈弓形,下部位于耳螺旋水平或具有耳前延伸。5,8 切口设计的变化包括几何图案(如锯齿形或锯齿形),允许在闭合过程中更准确地重新近似,以及愈合后更美观的疤痕。5 另一种修改是使用切口下部的耳后延伸,从而更好地掩盖耳后皱襞内的疤痕。 8

冠状动脉入路的研究已证明结果极佳。Abubaker 等人证明,在治疗 28 名颅颌面创伤患者时,该技术提供了骨折部位的最佳暴露,从而实现了解剖复位和固定,并在切口部位获得了美容效果。2 Marschall 等人在 8 名患者中证明,这种方法可以完全可视化颅骨、鼻筛区域、眶周、颧上颌骨和额叶区域。4 虽然这种技术的发病率很低,但一些术后并发症与这种手术有关。主要报告的并发症包括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功能障碍、瘢痕脱发和血肿。6,9

当抬高冠状皮瓣时,可以将颅周皮瓣抬高为单独的带蒂血管化皮瓣,以用于重建目的。有几种类型的颅周皮瓣,每种都有独特的血管蒂和用途。前颅周和鞘状额叶-颅周皮瓣广泛用于前颅底和颅面重建,它们的主要血液供应是通过滑车上和眶上血管。颅外颅周皮瓣和颞顶筋膜皮瓣是其他选择,前者是内窥镜重建的有用皮瓣,而后者通常在其他皮瓣不可存活时使用。10,11

初始 HPI 和检查中出现的假设患者接受了手术,总手术时间为 5 小时,失血量为 100 mL。他的总住院时间为 7 天,其他方面都很顺利。随访时,患者认可轻度 R V2 感觉减退,否则 CN V 和 VII 完整。在检查和术后影像学检查中均发现骨折的解剖复位。 

手术中没有使用特殊设备、工具或植入物。

没什么可透露的。

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已同意将本视频中提到的尸体用于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教育,并知道该信息将在网上发布。

Citations

  1. Echo A, Troy JS, Hollier LH Jr. 额窦骨折。Semin Plast 外科。2010;24(4):375-382.doi:10.1055/s-0030-1269766.
  2. Abubaker Omar A, George S, Patterson, Gary T. 使用冠状手术切口重建严重的颅颌面损伤。 J 口腔上颌外科。1990;48:579-86。 doi:10.1016/s0278-2391(10):80470-7.
  3. Rajmohan S、Tauro D、Bagulkar B、Vyas A. 冠状/半侧入路 - 通往颅颌面区域的门户。 J Clin Diagn Res.2015 年 8 月;9(8):P C01-5. doi:10.7860/JCDR/2015/14797.6296.
  4. 马绍尔 MA、科恩 M、加西亚 J、谢弗 ME。颅面入路重建严重面部损伤。 J 口腔上颌外科。1988;46:305-10。 doi:10.1016/0278-2391(88)90014-6.
  5. Cornelius CP、Gellrich N、Hillerup S、Kusumoto K、Schubert W.(2009 年)。冠状入路。AO 基础手术参考。网址: https://surgeryreference.aofoundation.org/cmf/trauma/midface/approach/coronal-approach
  6. Kumar VS、Rao NK、Mohan KR 等人。通过在治疗面部创伤的手术技术中应用各种修改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冠状入路相关的并发症:一项前瞻性研究。 Natl J Maxillofac 外科。2016;7(1):21-28. doi:10.4103/0975-5950.196143.
  7. 爱荷华大学。(2018 年 9 月 13 日)。冠状入路到上面部骨骼。上面部骨骼的冠状入路 |爱荷华州头颈协议。网址: https://medicine.uiowa.edu/iowaprotocols/coronal-approaches-upper-facial-skeleton
  8. 埃利斯 E.(2019 年)。面部骨骼的手术方法。沃尔特斯·克鲁沃。
  9. 巴盖里 S.,巴盖里 S.(2014 年)。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回顾:基于病例的方法。爱思唯尔。 
  10. Safavi-Abbasi S、Komune N、Archer JB 等人。带蒂血管化组织瓣的外科解剖学和用于颅底缺损多层修复的用途。 神经外科杂志。2016 年;125(2):419-430. doi:10.3171/2015.5.JNS15529.
  11. Gishen K, Yoo J, Plotsker E, Thaller SR. 重新审视颅周皮瓣以进行头皮重建。 J Craniofac 外科。2021 年 5 月 1 日;32(增刊 3):1275-1280。 doi:10.1097/SCS.00000000000007033.

Cite this article

Hong FL,Rowan MR,Tannyhill RJ III。冠状入路(尸体)。 J Med Insight. 2024;2024(260.11). doi:10.24296/jomi/260.11.

Share this Article

Authors

Filmed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rticle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Date
Article ID260.11
Production ID0260.11
Volume2024
Issue260.11
DOI
https://doi.org/10.24296/jomi/2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