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 1 mm 血管端对端吻合术的显微外科技术
Main Text
本文介绍了对直径为 1 mm 的大鼠股动脉进行端到端动脉吻合术的技术。显微外科吻合术是游离皮瓣移植、移植手术和其他外科应用所需的一种技术。本视频文章详细介绍了显微外科吻合技术,涵盖了没有直接可视化难以掌握的方面。实验室环境非常适合练习显微外科手术的精细而细致的作,并熟悉显微镜和所涉及的专业工具。我们希望本文能让潜在的实习生在我们实验室上课之前熟悉一下。
- 卡尔蔡司 OPMI MC 手术体视显微镜
- 光电视频系统
- 标准显微外科器械
- 10-0 尼龙缝合线
显微外科吻合术的发展使复杂的重建外科手术成为可能,包括覆盖大组织缺损的游离组织移植物、四肢、手指、脚趾的再植以及灌注不良器官的血运重建。创伤或肿瘤切除后大缺损的闭合或覆盖通常需要游离组织转移移植物和大量吻合。显微外科技术也可以用作在淋巴水肿病例中实现淋巴引流的新方法。
佛蒙特大学的 Jules Jacobson 博士于 1960 年首次描述了使用显微镜对小至 1.4 毫米的血管进行吻合。1963 年,路易斯维尔大学的手外科医生 Harold Kleinert 博士和 Mort Kasdan 博士进行了首次部分手指截肢的血运重建术。1964 年,Harry J. Buncke 博士在他车库里创建的实验室里工作,成功地重新植入了兔子耳朵,吻合了直径为 1 毫米的血管。现代显微外科技术现在是整形外科的基本工具,可以在创伤或肿瘤切除后覆盖软组织并恢复功能。
吻合后,如果要生存,它必须愈合和成熟。血小板栓的形成是新吻合口愈合和成熟的一系列事件中的第一步。随着内膜损伤,暴露的胶原蛋白会触发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这反过来会激活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粘附在血小板上,并将血小板连接在一起形成血小板栓。然后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增强血小板栓。如果血管壁没有损伤且吻合口牢固,血小板栓在前 3 至 5 天内消失,到第 5 天时出现假性内膜。1 到 2 周后,吻合口部位被新的内皮覆盖。
然而,如果内皮损伤过大,血小板聚集会继续,在达到一定的临界质量后,它会触发一连串事件,导致血管中血栓形成。吻合口血栓形成的关键期是愈合的前 3-5 天。如果血栓形成且未清除,吻合将失败。
- 通过清创任何因创伤而受损的区域来准备血管
- 去除任何血管内凝块和碎屑,并用肝素化盐水冲洗
- 对于本文所示的端对端吻合术,两条血管的末端大小应大致相同
- 检查并结扎血管侧支以防止血肿形成
- 避免血管张力、扭结和扭曲。如果张力过大,最好进行静脉移植
- 标准缝合线是简单缝合线、间断缝线和全层缝合线。这些是所有新吻合口技术进行比较的标准。
- 血流建立后,用温冲洗和利多卡因或罂粟碱浸泡吻合口部位以缓解血管痉挛
- 手术结束时检查吻合口,并进行血管条带试验以检查血流。要执行试纸测试:
- 用微镊子轻轻封闭吻合口远端的血管,然后用另一个微镊子沿吻合口远端的血流方向“剥离”血管
- 然后,当释放近端显微镊子时,应观察血流轻快地返回穿过吻合口,并具有良好的远端脉动
作者与本文中提到的设备公司没有财务关系。
该程序是根据哥伦比亚大学 IUCUC 审查和批准的方案进行的。
Citations
- Leung CC, Ghanem AM, Tos P, Ionac M, Froschauer S, Myers SR. 迈向显微外科教育和培训的全球理解和标准化。 Arch Plast 外科。 2013;40(4):304-311. doi:10.5999/aps.2013.40.4.304.
- 迈尔斯 SR、Froschauer S、Akelina Y、Tos P、Kim JT、Ghanem AM。21 世纪的显微外科培训。 Arch Plast 外科。 2013;40(4):302-303. doi:10.5999/aps.2013.40.4.302.
- 马丁斯 PN,蒙特罗 EF。基本的显微外科培训。评论和提案。 Acta Cir Bras. 2007;22(1):79-81. doi:10.1590/S0102-86502007000100014.
- Raine T. 微血管技术。在:Jurkiewicz MJ、Krizek TJ、Mathes SJ、Ariyan S,编辑 整形外科:原则与实践。 密苏里州圣路易斯:莫斯比;1990:1573-1591.
- 桑德斯 WE.微血管手术原理。在:Green DP,编辑手 外科手术。 第 3 版。纽约州纽约市:丘吉尔·利文斯通;1993:1039-1083.
- Serafin D. 显微外科复合组织移植图谱。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桑德斯;1996.
- 微血管手术原理。在:Aston SJ、Beasley RW、Thorne CHM,编辑 Grabb 和 Smith 的整形外科。 第 5 版。费城,宾夕法尼亚州: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1997:73-77.
- 海赫斯特 JW,奥布莱恩 BM。微血管技术、通畅率和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 Br J Plast 外科。 1975;28(2):128-132. doi:10.1016/S0007-1226(75)90175-7.
- 莫兰 SL、伊利格 KA、格林 RM、塞莱蒂 JM。外周血管疾病患者的游离组织移植:10 年的经验。 Plast 重组外科。 2002;109(3):999-1006. doi:10.1097/00006534-200203000-00031.
- Shenaq SM、Klebuc MJ、Vargo D. 借助放大镜进行游离组织转移:251 次手术的经验。 Plast 重组外科。 1995;95(2):261-269. doi:10.1097%2f00006534-199502000-00005.
- Morrison WA, McCombe D. 数字再植。 Hand Clin 先生。 2007;23(1):1-12. doi:10.1016/j.hcl.2006.12.001.
- Buncke HJ Jr,舒尔茨 WP。利用微型血管吻合术在兔子中进行全耳再植入。 Br J Plast 外科。 1966;19(1):15-22. doi:10.1016/S0007-1226(66)80003-6.
Cite this article
Akelina Y. 用于 1 毫米血管端到端吻合的显微外科技术。 J Med Insight. 2014;2014(2). doi:10.24296/jomi/2.